星期一的一堂課~116—害怕被幫助?

你知道人與人之間能力的差別只在於思想嗎?你希望成為優秀的人才嗎?你明白自己現在的人際關係, 金錢藍圖, 親子關係的狀態都是你”想”出來的嗎?

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現狀不滿意, 請你相信,唯有改變思想才能轉變命運!

歡迎你報名公益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在本週星期一的一堂課中,討論到【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當要修正自己的行為時,首要看見自己哪些行為要修正,可是我們常常會適得其反,把自己推向完美境界追求。

不再等人來愛自己

當一個人想要開始修正自己的行為時,首先要能夠看見自己的『有限性』,因此必須放下自己對完美的執著,例如『我就是要被人愛、我就是要得到這樣的關係…』等等。

一個擁有自己的過程,真正完完全全擁有自己的過程,也就是開始去追求自己自由的過程。

當自己能夠去追求自己、愛自己、擁有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覺得:當周圍所有人都不了解,也不接納我們時,至少還有自己是了解、接納、擁有自己的。不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的評斷時,『心』的自由才會發生。

在這樣的過程中,原來的桎梏、批判、評斷自己的東西不會消失,但我們知道評斷還在,可是同時我們又開始去接納自己,評斷跟接納同時並存。

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等到稍微有一點年紀才開始修行,是因為他終於嚐到了苦果,覺得原來人世間不是像自己想像的完美時,開始要去『消化』自己的不完美,要『消化』自己的苦,開始進入到修行的這條路上,這是自由的『契機』。

從這個好時機,我們開始去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與有限性,然後開始進一步地去接納,接納自己的有限性。

得與失是一體的,當『放下』發揮的恰到好處時,好比放下那些沒有辦法『消化』的不完美或是有限性後,反而得到好處,心裡沒有什麼擔心、害怕、畏懼,此時自由才會發生。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可以』不完美時,他不會用完美的角度去要求別人,會發現自己的『操控』行為愈來愈少,所以自己不會綁住自己,身旁的人也不會被自己綁住了,彼此都開始自由了,產生骨牌效應。

當自己得到自由,對方也開始自由時,他才真正開始不綁在『關係』裡,可以比較真實的做自己。

當我們真實做自己時,對方也才開始有空間真實地做自己,人跟人之間的親密,才是最真實的親密感,那是站在一個很真實對等的立場時,我們的相知相惜才是真正的親密感,沒有擔心、害怕的操控,比較容易互相了解。

愛的極致其實是一份自由,當我們看到這樣的過程時,再開始對自己做一些轉化、修行,看自己的渴望,然後轉化它,一關一關地發現原來自己有這麼多的有限性,然後一步一步地學著把它放下。

慢慢地,我們走到那個由『自己』來照顧自己那一個最柔軟、可是隱密,然後又讓人陶醉的那個部份,那種真正的擁有自己的那種充實感。

當自己能夠體驗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回到親密關係、人際關係裡時,不會想去綁住人家,不綁自己就不會去綁別人了,此時人跟人之間真正的親密才會開始發生。

所以,一個圓滿知足的人,其實是自己覺得圓滿,別人也覺得他是圓滿知足的。】

討論至此時,同學甲忍不住分享道:「我女兒是從小讀經長大的孩子,前幾天她參加國中基測後自己計算成績,發現她的國文分數若不包含作文的話應該會有滿級分,這個消息讓我這個做媽媽的十分興奮。

於是我很開心地向周圍的親友分享這個消息,沒想到風聲傳到女兒耳裡,讓她非常的生氣,她認為媽媽是個大嘴巴,在還沒有正式公佈成績之前就到處傳播,本來她考試沒有很大的壓力,現在被我搞得心理壓力很大。

我發現自己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可能也不太恰當,才會讓孩子增加這麼大的心理負擔。

所以如果在場有人知道我女兒的考試情況,能否請大家幫忙,在分享時不要提及我女兒的名字,以免造成孩子的壓力?」

老師聽完後回應道:「你沒有跟孩子說這就是『修行』的工夫嗎?

所謂『修行』就是要能完全了解、接納、擁有自己,一個人要能接納自己的所有狀態才能夠真正地接納別人耶…

別人的支持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種祝福啊…,為什麼你要拒絕呢?」

我也忍不住分享道:「 剛剛課程中有提到『當一個人想要開始修正自己的行為時,首先要能夠看見自己的『有限性』,必須放下自己對完美的執著』,我剛才突然發現自己似乎是不能接受自己是『很有限』的耶…

因為從小到大,父母親的教育就是要我能夠獨立自主,自己照顧自己,不要依賴別人,現在如果要承認自己是有限的,那就代表我是必須依賴別人,那種感覺對我來說是很恐怖的。」

老師回應道:「可是唯有願意承認自己是有限的,你身邊其他的助援才有可能靠近耶…」

我接續道:「這就是我覺得恐怖的地方,當身邊的助援愈多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是更恐懼的,因為會害怕當有一天這些助援消失時,我已經習於依賴,再也無法獨立幫助自己了,一想到這裡,我就會覺得很恐慌。」

老師回應道:「其實『有限性』不是指呈現結果的有限,而是指內在心靈的有限,我們若一直往外去探求結果,才會產生恐懼…

許多夫妻之間的關係就像這樣。

他們彼此相處和諧是建立在彼此互相害怕對方的情緒上,可是他們又不願承認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是有限的、是沒有智慧的,所以才無法讓那個『害怕』真正從彼此的關係中消失,因此他們的關係是互相綁來綁去的,而不是真實對等、相知相惜、沒有擔心的真正親密關係。」

聽完老師的一席話,我的腦子不禁思緒翻騰…

雖然我可以了解老師想表達的意思,但是還是無法完全理解。

難道外表展現的有限,跟內在心靈的有限沒有關係嗎?

可是,不就是因為內在沒有內涵才會展現不出理想的結果嗎?

但仔細想想,好像也有人的口才不見得很好,反應不見得很敏捷,但是他的內在德行是很讓人尊敬的耶…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感覺才是『內在自我的有限性』咧???

(陷入一陣思考之中…)

 

*美人魚想問: 當你對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說:『我發覺你有想要幫助自己的心,但你的心跟你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好像落差越來越大,你自己覺得應該怎麼辦?』,結果孩子回應說:『那你砍我啊…』,如果是你會如何面對呢?能否舉例分享呢?

請大家多多留言回應唷… 

 

如果您喜歡部落格的文章,歡迎您多多利用【Email訂閱最新文章】


* 加入我的噗浪


P.S. 『您的世界是您所相信的! 唯有轉變思想才能改變命運!』

如果各位網友們喜歡這篇文章的內容, 請您相信, 這只是星期一的一堂課的一小角, 唯有實際行動、親身參與才能窺其全貌.

最後,提醒大家, 在網路虛擬空間中, 最重視的是禮貌與彼此的尊重. 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且值得推廣引用, 請按【funP推推王】, 切勿直接複製流傳喔.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