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一堂課~79—讓父母啞口無言?

(贊助點數:30元)

你知道人與人之間能力的差別只在於思想嗎?你希望成為優秀的人才嗎? 你明白自己現在的人際關係, 金錢藍圖, 親子關係的狀態都是你”想”出來的嗎?

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現狀不滿意, 請你相信,唯有改變思想才能轉變命運!

歡迎你報名公益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在本週星期一的一堂課中,談到【子曰:「回也, 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這裡的『仁』, 指的是一念振起, 誠實懇切面對自己, 不閃躲遮掩, 不留戀希求而真正自證此心之向上的自覺自主性.

孔子認為一般人也有仁心呈現的時候, 但是他們的仁心呈現, 不是從自覺來, 而是偶然被動揭露的.

一般人只有在生命契機運轉到外在環境、 條件剛好刺激到他生命, 一點仁心才顯露.

例如: 走在路上忽然看到一個孩子快被車子撞上了(外境刺激), 那時不忍之心被揪了一下, 甚至會緊張地叫了出來.

但是回到家裡看到孩子功課沒做, 依然會破口大罵.

再過幾天事過境遷之後, 那天緊張的畫面與心情早就煙消雲散, 日子照樣如往常般過下去, 心依然昏昧.

當我們受到生活刺激, 人人本有的仁心會靈光乍現, 流露一份真情關愛, 但卻無能力使它持續, 常常又回歸昏昧不覺.

這是因為沒能有效而精確的功夫, 而誤將『知道』代替『行道』, 所以只能在受到外境刺激, 或心光寧靜無私, 無外在誘因時(例如早上睡醒), 仁心才偶爾出現一下.】

某位大兄忍不住分享道: 「我昨天聽到太太在電話上對岳母說的一段話, 讓我很感動.

太太說她假日會去做服務的事情, 其實也都是在為他們X氏家族盡孝積福.

太太這句話讓我很感動, 也深感慚愧.

想想自己竟然從來就沒有想到要為自己的家族盡孝積福, 與她相比實在是自慚形穢.」

老師回應道:「某某大兄, 我怎麼覺得這件事情聽起來怪怪的啊?

請問某太太, 你當時是怎麼跟父母親說的呢?」

某太太回答道:「當天弟弟生日, 母親打電話來問為何我沒有回家慶祝, 我說雖然我沒有回去, 但是我去服務也是在為家族盡孝積福.」

老師回應道: 「如果你這樣說, 會不會讓父母親覺得你在外面成長之後, 口才反而變得愈來愈好, 讓他們都沒有反駁的能力了?」

某太太疑惑地詢問道:「那我應該怎麼做呢?」

老師回應道:「練習先跟父母親建立契合啊. 班上同學有沒有人願意示範看看?」

某位同學自告奮勇道:「爸爸, 你打電話來一定是想念我了. 我也好想念你唷…」

老師笑著回應道:「對…對…對, 就是這樣的感覺!」

聽完老師的一席話, 讓我的思緒頓時陷入一陣翻騰.

為何每當他人對我埋怨、指責、比較、誤解、反對時, 我內在的仁心頓時之間就變得蕩然無存, 只剩下解釋、爭辯、對立、情緒、冷漠…等等呢?

難道對方一定要先展現仁心, 我才能展現仁心; 對方不展現仁心, 我就無法展現仁心嗎?

如果是這樣, 那麼我的心情反應是不是都會被迫地隨著他人的情緒及環境氛圍而旋轉.

也就是說, 我永遠都不會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永遠都隨著他人的言語及行為而喜怒哀樂?

此時此刻, 我靜下心來問問內心深處的自己: 這是我想要的自己嗎? 永遠只能被人影響, 永遠做別人情緒的奴隸?

剎那間, 從我內心深處某個地方, 出現了一個震耳欲聾的聲音, 大聲地喊叫著: 不要!不要!不要!

既然如此, 那麼我究竟要如何做, 才能像顏回那樣, 其心三月不違仁咧?

(顏子的心長久以來, 都一直放在良知的崗位上, 心都是覺醒清明的, 隨時都保持自覺, 作自己內心的主人, 能夠維持長久的覺醒.)

憶起老師在課堂中曾經提到, 若要時時保持仁心, 就必須下功夫不斷地累積『點滴的感動』.

究竟什麼是點滴的感動呢?

難道是說要對自己一點點努力、一點點犧牲、一些些進步、都能『賞識』?

對自己的不足、尷尬、丟面子、弱點、漏氣、自責不僅不否定, 還能『感恩』, 甚至幽默嗎?

看來, 我得好好下功夫繼續歷練啦…

 

*美人魚想問: 當你觀看他人文章或書籍時, 你會下功夫察覺自己內心的情緒嗎, 還是只是看過去而已, 毫無感覺? 

請大家多多留言回應唷… 

 

如果您喜歡部落格的文章,歡迎您多多利用【Email訂閱最新文章】

* 加入我的噗浪


P.S. 『您的世界是您所相信的! 唯有轉變思想才能改變命運!』

如果各位網友們喜歡這篇文章的內容, 請您相信, 這只是星期一的一堂課的一小角, 唯有實際行動、親身參與才能窺其全貌.

最後,提醒大家, 在網路虛擬空間中, 最重視的是禮貌與彼此的尊重. 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且值得推廣引用, 請按【funP推推王】, 切勿直接複製流傳喔.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