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孩子的「豬圈」?

摘自【教育可以這麼浪漫】 

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就這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 

據說能保佑嬰兒平安成長、長命百歲。在現代,我們當然無法真的去拼出百衲衣,但是透過二手衣的流傳,或許可以體會到一些古風。 

AB寶從出生到上小學之前,身上穿的全都是承受了無數朋友好意的「百衲衣」,古時父母為新生兒鄉親朋好友祈求舊布縫製成,也就是朋友們的小孩穿過的舊衣服。  

反正她們也不知道衣服新舊,即便在嬰兒時期只要看到我們鼓勵贊美的神態就會好高興。 

等到上了幼兒園,除了新穿的衣服(不見得是新衣服),其它如髮飾、太陽眼鏡,只要裝飾在身上的東西,她們都會跑到鏡子前面東照西照,很得意的樣子,有時候還會拿著媽媽的梳子,煞有其事的梳那沒有幾根毛的頭髮。   

身上穿的是祝福  

AB寶雖然是雙胞胎,但是我們卻沒有為她們特別買一模一樣的衣服。那些屈指可數的配對衣服,多半是親戚朋友們忍不住買給她們的。通常,她們不僅穿的是不成對的,而且還往往是小男生的衣服。  

在小時候甚至除了貼身衣褲之外,我們幾乎沒有為她們買過衣服,朋友們送來的二手衣穿都穿不完,甚至在她們逐漸長大之後,我們把她們穿不下的二手衣整理好清洗干凈,將這三手衣轉送出去給朋友。  

總覺得環保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除了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之外,盡量減少購買不需要的東西,將可用的東西搬有運無,充分發揮效益,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環境盡點心力的地方。  

而且,對於二手衣,除了環保之外,還有濃厚的祝福象徵,如同古人的「百衲衣」習俗。 

這個傳說令我很感動,碎布縫制的衣服應該沒有甚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那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小孩也能體會到自己究竟承受了多少人的善意,豈會不善自珍重?  

透過這種方式,這種來自諸多親友的祝福,我們可趁此教導AB寶要懂得珍惜與感恩。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她們向伯伯嬸嬸致謝時習慣與大人應對,而那些穿過這些衣服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看到她們也會增添親切的互動。 

  

物質充裕不等於幸福  

從孩子出生前,就有許多熟與不熟的親友告訴我們:「你的小孩一定很好命!」起初我覺得很奇怪,不知道為甚麼他們下這個判斷,因為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應該是在被期待中誕生,所以都應該是「好命」的才對,何以見得生在我家就會特別好命?  

相反的,以物質條件來說,反而稱不上任何好命:沒有花甚麼錢幫她們買衣服,也很少買玩具,只有書幾乎是無限制的添購。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覺得一個孩子好不好命真的不是靠物質上評斷,以我個人來說,父母用不用心是最大關鍵。 

如何讓孩子充分發展又不溺愛,這對父母而言就是相當大的難題。如何給孩子適合成長的環境比只塞給她們昂貴的物品來得重要許多。 

現代人生活愈來愈不容易,大人自己面對全球化快速變遷的競爭壓力,在情緒上恐怕就充滿了不確定的焦慮,因此要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似乎就更不容易了。  

父母該如何以穩定而輕鬆的態度,用心(不是用力)的以孩子的步伐,陪伴著她們走過這段人格養成的關鍵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了! 

  

安全環境,成長不局限  

人們往往會花很多心力去防止小孩子做這做那,弄得大人精疲力竭,不如製造一個環境讓小朋友甚麼都可以做,就不用緊迫盯人了……  

隨著AB寶的活動力增加,在她們六個月大後,我們搬離都市叢林,住到城市的邊緣靠山的地方。更在客廳的一角,用遊戲圍欄圈出了一塊屬於她們活動的場地,我們稱之為「豬圈」。 

  

讓環境安全無憂  

自從圍了這豬圈後,我們輕鬆許多,因為裡面非常安全(底下墊兩層泡棉墊,上面又鋪椰絲床墊),而且非常好玩(放滿了各種玩具),因為活動空間夠大,大人也可以進去陪她們一道玩,所以她們也很能適應。  

不過,進去的人必須洗手洗腳,換乾淨衣服才可以進去。因為小嬰兒正處於口欲期,看到甚麼東西都會往嘴裡塞,所以我們必須確保在她們小手小嘴可以碰觸得到的任何東西都得非常乾凈。 

否則藴慧又要嘀咕了 :「她們若是拉肚子,兩只加起來,我一天就得換十多次尿片,你來幫我換?!」 

有時來訪的友人直接要翻身進入,藴慧看到連忙擋下做衛生檢查,使得友人啼笑皆非地說:「那我把衣服脫光了才可以進去嗎?」  

之所以會想到圍個豬圈,主要是瞭解到人們往往會花很多心力去防止小孩子做這做那,弄得大人精疲力竭,小孩也不高興,不如製造一個環境讓小朋友甚麼都可以做,就不用緊迫盯人了。  

當初我們圍了個豬圈,之後隨著AB寶逐漸長大,豬圈也逐漸擴大,後來,柵欄已變成把我們關在不讓她們進來的地方(如廚房、浴室),其它部分已開放成她們可以隨意玩耍的環境。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體認,藴慧偶爾回娘家尋找幫手喘口氣時,通常過沒多久,就覺得回家最好,因為空間大又較安全,雖然沒有幫手反而比較好照顧,不用整天喊:「危險!不能爬!」、「不能摸」。  

除此之外,藴慧還在後院佈置了一個簡易的沙場,向水族館要了一些漂亮且消毒過的砂石,找幾個非常大的置物塑料箱,就可以讓孩子玩得非常愉快。 

  

沒有電視只有書香  

我們家沒有電視。  

從一九九八年起,在孩子具有足夠認知、好惡及行動力之前,我們家就把電視搬走了。當然,有人會說電視裡還是有些節目不錯,都不看太可惜了。幸虧好的節目現在全都買得到VCD 或DVD ,我們改成家庭電影院,用單槍投影設備, 每週一至二次陪同孩子一起看影片。 

現代的科技的確在學習與欣賞上提供我們不少方便性,如何盡其好處、減低不好的影響,其實選擇權還是在我們手中。  

家裡除了「空間留白」是一大特色之外,書是另外一項元素。除了一整面從 地板到天花板的三層大書墻之外,隱蔽的儲藏室與客廳也以一座雙層的書墻當隔 間,此外主卧房以及孩子房間能擺書櫃的地方也全是書。 

  

另外一個特色是牆上以「企口板」來靈活運用。 

甚麼是企口板,就是誠品或金石堂書局,墻上可以用不同尺寸的壓克力板來掛吊各種書籍物品的墻板。 

家裡共有五個墻面黏上企口板,並且訂作了二十個壓克力架子及不同尺度用途的掛鈎。  

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大桌子,這個客廳裡唯一的傢具也是AB寶每天放學與 藴慧一起讀書的好地方。我的書房(沒有門)離那大桌子不到一公尺,因此每天全家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起的。 

 

「三更有夢書當枕」,書是文藴居的主角。 

孩子從小跟著我們,入眼所及不是大自然就是書。天氣好的時候,每天一定在大自然裡活動好幾個小時,藴慧也經常與孩子一起在戶外野餐,回到家裡只有書。我們家裡沒有需要用電池的玩具,連容易過敏的絨毛玩具也是不准有的。  

小孩子在沒得選擇,沒有其它誘惑之下,就可以愉快且專注地培養出好的生活常規,而且親子關係也會比較好,比如沒有電視,當父母的就不需要整天喊著 「不准看電視」或交換條件「功課做完才可以看電視」,彷彿做功課是義務,是不得已的,是痛苦的,看電視反而是奬賞,同時這也會喪失了我們培養孩子視學習為一種愉快經驗的機會了。 

  

水壺隨身帶,何須包裝飲料   

孩子出生後,我們家裡就沒有包裝飲料出現了。AB寶從懂事起,第一件事就是出門要自己照顧自己帶的水壼。 

不過,這一點飲食習慣的養成,在她們上學後常常被「干擾」,因為幼兒園老師常會以給糖果當奬勵,同學們也會帶去學校或相約去買各種飲料。 

幸好在我們反復叮嚀的洗腦,加上以身作則的示範下,她 們已經養成習慣不會想吃零食與垃圾食物。她們從出生到現在的正常飲料就是白開水。  

記得AB寶在幼兒園時,有一次老師問每個小朋友,假日父母帶你到哪裡去 玩? 

AB寶雖不同班,但都不約而同回答:「誠品書局」。 

大概平常我們就生活在大自然裡,不管平日假日我們不會特地去哪個「風景名勝」到此一遊似的旅行 (我覺得到甚麼出名地方對孩子而言並沒有差別,反而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與如何陪伴)。 

但是我們會以「過關」的點數,鼓勵她們學習較為困難事物的興趣 ,累積到一定的點數後,我們就帶她們到誠品由她們自己挑一本書,同時也吃頓外食。 

因為生活中還是要有些變化與不同的期待,只要運用得當,給孩子的奬賞也可以很「健康」。  

這種由大環境等硬體或結構性因素,來看養成孩子的生活常規,是方便省力且重要的,當然,大人要以身作則。 

小孩最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這種親子的互動價值不是任何物質可以取代得了的。 

甚至只有拿掉外在的且過多的文明干擾 ,才得以呈現出陪伴孩子重回自然,尊重生命的習慣。  

我們沒有辦法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因此從小養成好的習慣,以及透過孩子的認知與同意所形成的紀律,就相當重要了。所謂紀律就是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下還願意這麼做。 養成過程裡,父母親以身作則是關鍵因素。

 

如果您喜歡部落格的文章,歡迎您多多利用【Email訂閱最新文章】


* 加入我的噗浪


P.S. 提醒大家, 在網路虛擬空間中, 最重視的是禮貌與彼此的尊重. 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且值得推廣引用, 請按【funP推推王】, 切勿直接複製流傳喔.

臉書留言

留言

Published by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