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要反抗?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親子之間如果沒有發生任何衝突是不可能的。

理由很簡單:父母的管教,代表孩子必須結束他正感興趣的事情,例如看電視、吃零食、玩耍、打電動等等,而父母親正是那個「破壞他樂趣的人」。

因此孩子會抗議、咒罵或者心情變差,甚至遷怒到「掃興的人」身上。

大部分的孩子天生就不是溫馴的小綿羊,他們比較像是整天在打鬥遊戲中,互相較量的小獅子。

他們想知道自己有多少權力與影響力,能用在誰身上,能用什麼方式達到他們所想的目的。

不過,孩子比小獅子更麻煩的是:他們通常沒有年紀相近的兄弟姊妹一起長大。很多孩子根本沒有兄弟姊妹,因此才會拿父母親作為練習反抗的對象。

這種樂於反抗的天性,是人類與所有哺乳類動物的共通點,孩子藉由反抗,才能察覺出自己的影響力有多遠,能用在誰身上。

例如:小寶寶會反覆地把湯匙從桌子上往地下丟,每當媽媽把湯匙撿起來時,他就一臉開心。除此之外,揍人、咬人、坐在地上耍賴尖叫也都是屬於這一類的行為。

當孩子太過分、妨礙到別人,卻又不是他可以玩樂的時間時,就是他必須要履行義務的時候,而家長的任務就是要設定底線。

但當父母親要設定底線時,卻往往陷入了以下的惡性循環:

—﹥凱凱「胡鬧」:五歲的凱凱,為了引人注意,每晚睡覺前都要鬧一個小時。不但要聽很多故事,還要求要吃東西,每隔一天就要媽媽陪他睡,因為他會「害怕」。

—> 媽媽注意凱凱:每天晚上媽媽都講至少三個故事給他聽,但凱凱會要求講更多故事,而且還會哭,媽媽只好讓步,繼續講故事給他聽。

—> 凱凱學到:我的「胡鬧」會得到獎勵。只要他哭,就可以再多聽幾個故事,而且媽媽會陪他。

—> 於是凱凱重複做出這些行為,繼續胡鬧、從床上爬起來、喊叫、大哭、要求。

—> 凱凱媽媽很生氣,情緒瀕臨失控。

剛開始媽媽的心情還很平靜,給他吃、給他喝,然後再送他上床睡覺。

到最後,媽媽實在忍無可忍,對著凱凱大吼說:「你鬧夠了沒有?每天晚上都這樣鬧,我都已經快被你煩死了!」

有好幾次媽媽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凱凱才好,只能氣得猛搖他。

又有一次媽媽實在是太生氣了,狠狠地揍了他一頓。

就算最後媽媽讓步了,躺在凱凱身邊陪他睡覺,但也是一肚子怨氣,一臉不耐地希望凱凱趕快睡著。

—-> 凱凱愈來愈少得到媽媽的陪伴。

凱凱媽媽一想到晚上要哄凱凱睡覺,心情就變得很差,因為她必須要一直講故事,直到凱凱滿意為止。

漸漸地,凱凱媽媽變得不想主動陪兒子睡覺,如果凱凱偶爾有一次只聽一個故事就睡著,凱凱媽媽會非常高興,因為她終於有自己休息的時間,而且她會很小心不讓別人吵醒凱凱。

—-> 凱凱學到:必須用力爭取,才能得到媽媽的注意。

凱凱發現媽媽晚上變得愈來愈不想陪他睡覺,於是他想,如果他開始胡鬧,媽媽就會專心陪他一小時。

—-> 於是,第二天,凱凱又開始他的胡鬧。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