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我可以」的引擎

緊迫盯人、不放過每一個錯誤,被否定的,是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被否決的,是孩子自我嘗試的努力和動機。

許多大人對幼兒語言學習的另一個誤解,就是認為錯了,要馬上訂正,這樣的及時教育,最有效力。

在這個教養前提下,大人把孩子的學習過程當成國文考試的改錯題,所以只要大人不斷的耳提面命,那幼兒就會說標準的話了。但實情也不是如此。

語言學習,有其時間表

學會說話,像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其實很複雜,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和運作。而其中最重要因素,就是成熟度,也就是說,它是有時間表的!

比如說,新生兒的口腔很小,舌頭佔據了它大部分的空間,所以那時候的口腔(生理發展),並沒有預備好要發出語音。

奇妙的是,口腔機制雖暫且不管用,但新生兒聽力的發展卻相當成熟,所以他們會很專心的看大人發音的嘴型、聽大人(尤其是媽媽)說母語時的語調、發現語言和環境間的連結關係(比如說,這個人一出現,就會聽到「媽媽來了」)。

雖然嬰兒還無法開口說話,但他的內在已積極的在做練習和儲備,所以到了六個月前後,當他的口腔機制「長進」了,他就開始牙牙學語,「ba-ba」、「ma-ma」的練習他聽見的,以及他所能發出的聲音,尤其是語音。

這種發音的「時間表」,說明了為什麼你的寶寶說話會「臭奶呆」。既然有時間表,大人是急不來的。

比較有效的做法,不是立即訂正;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持續示範,等待時間表的成熟,要允許孩子暫時的發「錯」音。

愈小的孩子,因生活經驗少、能表達的詞彙少,在尋求「詞彙」和「指稱物」之間象徵關係的道路上,就愈會出現過度類化(例如指鹿為馬)、或是類化不足(如糖糖不是糖果)的現象。這些現象,不是大人想改就能改,勉強不來的。

比較有效的是,以「擴充和澄清」的方式,來示範正確的用語。目的不在糾正,而是提供完整的線索。

讓孩子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詞彙原則加大、詞彙量增廣等發展,逐步「悟」出詞彙和指稱物之間的穩定象徵關係。

例如,當你聽見孩子指牛為狗時,不妨說:

[hidepost=1]「牠也是有四條腿。這隻會哞哞叫的動物,是牛……。」[/hidepost]

所以,請允許孩子用錯詞,不要直接批判孩子的用語!

去澄清孩子所說的,去擴充孩子的詞彙和觀點。這樣的做法,比較有效,也不會阻絕孩子自行歸類的思考練習和努力。

3-6歲兒童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孩子從小生長的環境中,若經常遭受大人們的否定、斥責、懲罰等,日子久了便會產生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甚至否定自己,於是表現在外的行為便會愈來愈膽怯、退縮。

例如:

1、害羞,見到陌生人趕緊躲避,或緊張地拉衣角、皺眉頭、口吃說不出話;

2、到學校後,會緊拽著大人的衣服,或躲在家長背後;

3、怕危險,不敢獨處、或玩需要大動作技巧的活動;

4、孩子的生活(假日和平時)完全由大人來安排;

5、即使孩子在家裡表現得很活潑,但一在外面,就表現得羞怯;

6、嬰兒時期不會爬行或大動作技能不好;

7、很少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8、很少或沒有參加或戶外的旅行或野營;

9、遇到問題,孩子會首先向大人求助以得到解決;

10、不敢玩滑板等危險的體能活動;

11、孩子和同儕在一起玩樂時,不願當「領導者」;

12、孩子雖然有自己的想法,卻不發表;

13、不願面對自己過去的表現;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