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我可以」的引擎

習得的無助

相反的,我們也有可能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凡事得由他人代勞。

比方說你很辛苦,常幫孩子打點大小事。

但從幼兒的角度來看,他學到的卻是: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因為大人覺得他能力不足。

所謂「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就是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親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從很小開始,就養成了以放棄的習慣和態度來面對挫折,對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會降低。

常聽成人說:「他長大就會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成人的不信任,不但減低了孩子手眼協調的精進機會,也「剝奪」了孩子從經驗中鍛鍊接納挫折、再站起來的受挫力。

成人儘量做、幫孩子事先過濾掉可能的困難,只會一次次讓孩子感受到:挫折正如天要塌下來了,而自己無法解決。於是,孩子成了小草莓,一碰就受傷。

所以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小茱莉的例子:東西灑了,她的無助信念讓她「習慣」了不去嘗試,因為她自認沒能力完成。

而從小大人事必躬親,更讓她日漸養成凡事「理所當然」的要成人來做與「命令」他人的習慣。

如何讓大人去執行她想要的事呢?她習慣用哭鬧的方式,因為那很管用!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若多撥一些時間給他,耐心引領、鼓勵他多嘗試、克服困難,這樣的孩子比較可能在不停尋找方法、不怕困難的信心中長大。

而這樣的可能性,就從此刻他手中的那根湯匙、那雙襪子,以及那個瓶蓋開始……。

允許孩子說錯話

每年,總有憂心忡忡的父母問我:「我孩子已經四歲了,有好些發音,仍不準確。不管我怎麼糾正,她就是改不過來。」

「我孩子說話的文法不對。不管我教他多少次,他就是學不來。」

聽到這些問題時,我腦海裡總浮現出那些孩子的「努力」。

他們那麼努力,想把音發好,比如說,想發出[ㄎ]的音,來說「卡車」 。於是瞪大眼睛、全神貫注、用力的先說大人教的:[ㄎ][ㄎ][ㄎ],但無奈緊接在後,發出的卻仍是「塔[ㄊ]車」 ,而不是「卡[ㄎ]車」 ,令大人洩氣。

又例如,孩子想告訴大人:「I ated an apple. 」(我吃了蘋果)。一聽見這錯誤的時態時,大人總忍不住的說:「不,不是ated,是ate(英文「吃」的過去式,屬不規則動詞)。」於是孩子努力的重複說大人教他的ate。但五分鐘後,他還是用ated的時態來陳述。

孩子所犯的語誤,真是錯誤嗎?或者只是嘗試?

從「錯誤」的角度出發,大人常會不經意的,以完美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檢查和糾正孩子的一言一行。所講究的,是大人教導的效果;而孩子體會到的,只有成功或失敗的選擇題。

若從「嘗試」的角度來看,大人就比較容易用尊重的態度,來欣賞幼兒在語言學習上的步步進展、層層努力。

所關注的,會是了解幼兒在語言發展上要走的路!

而孩子體驗的,則會是不斷的試驗和修正,那開放的自我教育過程。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