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一堂課~128—如果爸爸是女生?

你知道人與人之間能力的差別只在於思想嗎?你希望成為優秀的人才嗎?

你明白自己現在的人際關係, 金錢藍圖, 親子關係的狀態都是你”想”出來的嗎?

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現狀不滿意, 請你相信,唯有改變思想才能轉變命運!

歡迎你報名公益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在本週星期一的一堂課中,討論到【丹麥哲學家齊克果(Kierkegaard)曾經說過,「不做決定本身就是一個決定,不做選擇本身就一種選擇。」

威信和領導是始於決心的。所謂的決心指的就是把意圖和行動連繫起來的選擇。

我們要為我們的行為做出選擇,並且接受伴隨選擇而來的責任。

我們是要忍耐,還是不耐?

我們是要心存感恩,還是嚴以待人?

我們是要認真傾聽,還是只想找機會插嘴?

我們是要謙卑,還是自大?

我們是要尊重別人,還是粗魯相待?

我們是要誠實,還是欺瞞?

我們是要全心投入,還是蜻蜓點水?

或許這些乍聽下來是些大道理,甚至有人會感覺到違反人的本性,但究竟人性是什麼?

西方有位心理學家曁演說家派克(M. Scott Peck)說,人性就是穿著褲子大便,雖然聽起來有點不雅,不過,對小孩子來說,練習上廁所一定是全天下最違反人性的事,還不如直接拉在褲子上方便。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原本違反人性的事就變得再自然也不過,小孩愈來愈能自我克制,不再把大便拉在褲子裡,也懂得要跑到廁所坐馬桶了。

所以所謂的訓練,就是要讓我們學會違反本性的技能,直到這些技能變成習慣,進而習慣成自然。

發展新習慣或是新技能有四個階段,不管是發展好行為還是壞行為,都要經過這四個階段:

1. 無知無覺,尚未學習:

在這個階段,我們對應該發展的行為或習慣,都還無知無覺。這時候,你根本還沒認識到你要學的技能是什麼,對它也還不感興趣,當然也還沒開始學習,例如教訓孩子、想吃就吃、口頭禪、跟人比較等等。

2. 已知已覺,正在學習:

在這個階段,你已經認識到應該學習的新行為,不過還沒學會。在這個階段最可怕,因為會非常違反人性,你甚至會感到備受威脅。

例如:你開始發現自己平日跟孩子說話不但沒有智慧,甚至還傷害他們的心靈;你發現自己平日所吃的食物都在毒害身體;你發現自己居然會有口頭禪,而且還經常傷害到別人;你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會和別人比較、計較、亂叫,卻又控制不了自己….等等。

3. 已知已覺,已經學會:

到了這個階段,你已經學會了,而且也愈來愈適應新的行為或技能。在這個階段裡,你愈來愈上手了。

例如,你很容易讚美、鼓勵孩子,不論他做得有多不符合你的標準;你很容易就能遠離有害食物;當你說出不恰當的話時,自己很快就有警覺;當你產生和別人比較的心態時,很快就能轉念或感恩….等等。

4. 不知不覺,運用自如:

到了這個階段,你可以說是運用自如、爐火純青了。這些行為或是習慣已經蛻變成我們的「本性」了。

例如:習慣喝酒的人,已經變成「酒鬼」;愛抽煙的人,已經變成「老菸槍」。

同樣地,能夠賞識自己、孩子和家人的人,已經成為眾人尊重及喜愛的人;能夠喜悅地食用原味、無添加料食物的人,已經變成擁有高度健康品質的人;能夠隨時隨地感恩的人,已經變成容易聚集貴人、福氣的人。

在這個階段,領導人已經把他們的領導行為內化成習慣,不用刻意扮演,自然而然就是個好領導人。

領導人也不必刻意扮好人,他自然而然就是個大好人。

所以,領導其實無關乎個性、掌控能力,或是領袖魅力,而是和你「這個人」有關。

事實上,領導是出於你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你的性格。】

討論至此,某位媽媽忍不住分享道:「前幾天我發現我那讀高中的女兒一直在看課外書,看得十分入迷,我非常好奇她的行為,於是我湊上前去看,結果竟然發現是一本描述同性戀的書,而且她的同學們正在瘋狂傳閱這本書。

那天,她一邊看書,一邊問我:『媽媽,你能接受同性戀嗎?』

我跟她說:『媽媽不會歧視同性戀,不會排斥或討厭他們,但是媽媽也要老實說,媽媽可能沒有辦法認同或者接受這樣的關係。』

女兒又問:『媽媽,那你愛爸爸嗎?你為什麼愛爸爸?』

我回答道:『當然愛啊,因為你爸爸老實、負責任又顧家,媽媽當然愛他啊…』

女兒反問道:『媽媽,那如果爸爸是女生,你還會愛他嗎?』

我遲疑了一下,才緩緩地回答道:『嗯,如果爸爸是女生,我想我只會把他當成知己好友,可能不會和他一起共組家庭吧….』

在和女兒幾番交談之後,我的內心頓時充滿感激之情,感謝自己10幾年下來堅持上家長成長課,及早在孩子的心靈儲存對父母親的信任,讓她願意跟我分享她的心情。

如果我沒有及時下功夫自我成長,我想我一定會選擇用責罵,或是恐嚇、威脅的方式要求她,如此一來,我想孩子和我的關係早就已經形同陌路了吧。」

過了一會兒,老師緩緩地回應道:「這位媽媽,如果你當時的作法不同,可能最後的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其實當孩子問你說:『你愛爸爸嗎?』,我們當下可以請問孩子:『寶貝,你覺得媽媽愛不愛爸爸呢?….你的感覺又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懂得引導孩子去核對他自己、思考他自己,這樣我們才會更清楚孩子真正的思考方向,而不是只是把我們大人的想法灌輸給孩子而已。

其實很多女生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只是討厭男生的行為而已,例如調皮、髒亂、衝動、搗蛋等等,所以那些女生才會選擇跟女生有比較深入的交往,那不一定表示她就是同性戀。」

聽完老師的一席話,我核對內心的自己….

我問自己若當時我是媽媽,孩子這樣詢問我,我會如何回答?

我想了好久,結果我都發現自己除了教訓她、跟她講道理、說服她之外,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更遑論去請問她的想法了。

其實有很多時候,當事件發生時,我似乎都會發現自己不太會想要去請問對方的想法或感受, 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

難道我不想了解對方嗎?

我想啊,我甚至希望對方可以多告訴我一點的。

但究竟為什麼我不想主動詢問他呢?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天,最近這幾天我才發現,原來我在小時候,聽到大人跟我說話時,我非常不喜歡那種會打破砂鍋問到底、講話咄咄逼人的大人,因為那會讓我有種被人拷問、質問、或刺探隱私的感覺。

所以我告訴自己以後長大絕對不能變成這樣的人。

因此,我很不喜歡一直詢問別人問題,因為我不想自己也變成被人討厭的人。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同樣是在詢問對方的感受,為什麼老師給人的感覺就不會像是在質問對方,反而是給人一種他是真的想要關心我、了解我的感覺呢?

難道,是因為我的內心裏其實早已有所定見或標準,我之所以會詢問對方,其實只是想知道他離我的標準有多遠,好讓我有改變他的機會嗎?

如此說來,我長期以來所關注的焦點有可能都不是放在「了解對方」或是「幫助對方了解他自己」上,而是在「改變對方」上囉?

還是,我的內心裡其實是很想要了解對方的,但是我把「了解對方」的想法錯誤地解讀成是「有機會改變他人」的工具和技巧?

思索至此,我的腦袋陷入一片混沌,整個人似乎掉入了課程中所說的「可怕的第二階段」,深刻地感覺到原有的自己在逐漸崩解,甚至感到備受威脅…

究竟我要怎麼做才能脫離可怕的第二階段,真正進入「已知已覺,已經學會」呢???

(陷入一陣思考之中…)

 

*美人魚想問: 當你的孩子被班上同學貼標籤,經常說他是「功課很爛的某某某、跑步很慢的某某某、很像小豬的某某某」因而心情惡劣時,你通常會如何面對呢? 

請大家多多留言回應唷… 

 

如果您喜歡部落格的文章,歡迎您多多利用【Email訂閱最新文章】唷 

* 加入我的噗浪


P.S. 提醒大家, 在網路虛擬空間中, 最重視的是禮貌與彼此的尊重. 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且值得推廣引用, 請按【funP推推王】, 切勿直接複製流傳喔.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