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一堂課~125—你的時間比我重要?

你知道人與人之間能力的差別只在於思想嗎?

你希望成為優秀的人才嗎?

你明白自己現在的人際關係, 金錢藍圖, 親子關係的狀態都是你”想”出來的嗎?

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現狀不滿意, 請你相信,唯有改變思想才能轉變命運!

歡迎你報名公益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在本週星期一的一堂課中,討論到【領導人應當做到的是真誠,也就是真心對待別人,不是驕傲自大,只在乎自己。

過度的自我確實是一個障礙,它會影響到我們和別人之間的關係。

然而,謙卑並不是要我們貶抑自我,而是要我們『自覺地』放下自我。

我們都很需要其他人,但我們的驕傲自大讓我們誤以為我們並不需要。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受到別人的幫助,我們得靠別人把我們從媽媽的子宮裡拉出來。

我們得靠別人為我們把屎把尿,靠別人餵我們吃飯,別人教養我們,靠別人教我們讀書寫字。

當我們老了或是生病的時候,也要靠人治療我們、照顧我們。

等到我們歸天的時候,更要人安葬。

所以有位佚名的靈性導師曾經說過:『謙卑不過是深刻地認識到我們自己,還有我們自身的不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必然會是一個謙卑的人。』

所以謙卑就是拋開假面具,真實地面對自己,真心真意地對待別人。

領導人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在傳達某些訊息。

要是我們訂了約會、會議或是其他約定,卻遲到了,它也會傳達出幾個訊息。

1. 對方認為他的時間比我重要,這會讓我覺得對方一定是個相當驕傲自大的人。

2. 它證明了我只是個小角色,因為要是我是個重要的大人物,對方就不會遲到了。

3. 我會覺得對方不守信用,因為守信用的人總是說到做到,不管做了什麼承諾,就算只是時間方面的承諾,也一定做到。

遲到是很不尊重人的行為,但它其實只是習慣問題。】

討論至此,有位媽媽忍不住分享道:「我那國二的孩子前幾天被老師開了一張警告單,理由是因為他不但在課外郊遊的出發時間足足遲到了半小時,還對老師態度惡劣,所以老師開了一張警告單給他。

孩子回來,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老師詢問他要不要參加課外郊遊,他已明白回答不想參加,老師還強硬地規定他去,所以他才會頂撞老師。

我跟他說,這件事情老師的態度強硬是老師不對,但他的態度也不對。

不管他是基於什麼理由,但既然他已經去參加課外郊遊了,也約定好出發的時間,自己怎麼可以遲到半小時?

遲到本來就是不對的行為。

我跟孩子講到最後,孩子的臉色愈來愈臭,根本聽不下去我所講的。

我本來要到學校去跟老師溝通,希望他以後對孩子不要用這麼強硬的方法,但後來想想,怕節外生枝,還是作罷。」

老師回應道:「這位媽媽,我怎麼覺得你在用你現在所學到的去學校講老師的過錯,這聽起來很怪啊…

我感覺你好像在用你自己的學習去混淆孩子的價值觀耶…」

這位媽媽安靜地沈默不語….

老師接續說道:「如果他是我的孩子,他又已經國中了,我會語氣平和地詢問他:『寶貝,你能否告訴媽媽,為何你今天會有一張警告單呢?』

孩子一定會說『因為老師如何如何,所以我才怎樣怎樣的…』

然後,我會再詢問孩子:『那麼,你的意思是說你今天會有這張警告單,這一切都是老師的錯嗎?』….

就是不斷地用疑問句引導孩子去核對他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用我們所學的道理去教訓他,甚至去混淆孩子的價值觀。

當孩子犯錯,若我們的身教示範是去找老師理論,或是去改變老師的做法,我們等於是在告訴孩子,『當自己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是別人需要改變,而不是我自己。』

你不覺得這樣聽起來很奇怪嗎?」

聽完老師的一席話,我靜下心來核對自己內心的想法…..

我問我自己,若那是我的孩子,發生同樣的事情,我會如何處理?

我發現我自己,即使透過這些年的學習,竟然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把焦點放在『解決孩子的行為』或是『解決老師的問題』上,也就是我的目光都還是會放在解決『果』,而非解決『因』上。

「為什麼我會想要去『解決孩子的行為』這個『果』上呢?」我問自己。

「是因為我不希望孩子犯錯、行為偏差啊…」

「那麼,為什麼孩子不能夠犯錯呢?」

「不能夠犯錯,就代表他要一直做對的事,以一個正常人的角度來說,有可能嗎?

憑良心說,連我自己都做不到,更何況是孩子。

既然如此,那麼我有什麼權利要求孩子不能犯錯呢?」

如此想來,犯錯似乎就變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而不是一件『嚴重到會摧毀孩子一生』的事情,心情也就不需要這麼緊張、憤怒了。

那麼,這件事情的重點是不是就變成了不是『要讓孩子不犯錯』而是『當犯錯發生時,他是用什麼心態面對』囉?

若這樣的理解是正確的,那也就難怪老師會運用疑問句去引導孩子核對他當時的想法與心態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孩子犯錯的當時,假設他所犯的錯又是相當嚴重的,我自己的內心早已被孩子的行為干擾的很厲害了,可能整個情緒都已被撩撥起來,哪有可能還這樣自我覺察與整理咧…

倏然,我的內心有個聲音出現….

那麼,這是不是說,這件事情的源頭,也就是『因』,其實不在於『孩子犯錯』這件事上,而是在於『我的內心被孩子的行為所干擾』,所以我為了不要讓自己有情緒,我就會想要解決讓我產生情緒的事,也就是『孩子犯錯』。

因此,我就會想要告訴孩子他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才能避免犯錯。

也由於我處理的重點其實是在化解我自己的情緒,而非孩子的,所以自然而然我講出來的話就會離孩子的心情很遙遠,他聽了自然就會不舒服,臉色當然就會難看,甚至跟我說話的情緒也會愈來愈激烈,到最後兩人的關係是愈來愈緊繃的?

若是如此推理,那麼我若要改變和孩子的關係,首先是不是就要先下工夫去處理我自己的情緒囉?

那麼,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在遇見事情發生時,而自己的心情能不被干擾呢???

(陷入一陣思考之中…)

 

*美人魚想問: 當孩子時常心不在焉,從小到悠遊卡,大到數千元的小提琴都經常弄丟時,請問你會如何面對呢? 

請大家多多留言回應唷…

 

如果您喜歡部落格的文章,歡迎您多多利用【Email訂閱最新文章】唷 

* 加入我的噗浪


P.S. 提醒大家, 在網路虛擬空間中, 最重視的是禮貌與彼此的尊重. 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且值得推廣引用, 請按【funP推推王】, 切勿直接複製流傳喔.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