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看完這篇文章,真的讓我感觸良多….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這些大人的情緒反應也如同孩子一樣,討厭被說教,討厭被威脅,更討厭被貼標籤,我們也希望家人、另一伴或朋友能陪伴我們的情緒,甚至能幫助我們昇華。

建議大家看完後不妨舉一反三,將文章中所提到的方法運用在親子、夫妻、父母、朋友、同事等身上,或許你會發現不同的收穫唷….

祝幸福、快樂、成功!

—————————————-

作者:陳念怡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孩子情緒處理四步驟

在此提供聖嚴法師處事四態度作為參考:

面對情緒:如果孩子哭鬧不休,就讓在允許的時間內發洩他的情緒(建議10-20分鐘,帶到人少的地方),安靜地陪在他身旁,讓他有安全感,也避免他做出危險的動作。

大人尚且無法立刻平復,何況孩子,也讓孩子了解適度地表達情緒不是不道德的。

接受情緒:只跟孩子談情緒問題,如何不高興、不滿、不順、委屈、難過…。孩子字彙不足時,適時幫他詮釋,讓他體會妳了解他的痛苦。

父母語氣要溫柔,千萬不要流於說教,否則容易有反效果。

處理情緒:教導他情緒不好時該如何處理,依照孩子特性給他建議,如活潑外向的孩子可以以運動發洩,安靜內向的孩子可以繪畫聽音樂..等方式,把父母多年與情緒抗戰的經驗分享给孩子。

之後再遇到同樣的情緒,反覆協助他找到最佳處理情緒的方法。

昇華情緒:情緒處理完後,大人情緒容易放不下,但孩子則是放得太快。所以一定要另找時間與他說理,跟孩子分析事情的是非善惡。

如索求玩具不成,則告訴他獲得玩具與父母的薪水一樣,是要付出才有收穫。

要在不斷的四步驟中,讓孩子理解對錯。也切記說理分析不可與情緒發生同一天,孩子還在哭天嗆地,爸媽卻急著講大道理,效果必然不佳。

沉澱一天後,父母與孩子都可以冷靜看待事情本身。

如果您喜歡部落格的文章,歡迎您多多利用【Email訂閱最新文章】

* 加入我的噗浪

P.S. 提醒大家, 在網路虛擬空間中, 最重視的是禮貌與彼此的尊重. 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且值得推廣引用, 請按【funP推推王】, 切勿直接複製流傳喔.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