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必學的5大教養觀念

最後通牒通常無效,反易衝突

《我家小孩教養好》作者薩爾‧賽維爾(Sal Severe)就建議父母,無論情況如何,都要保持冷靜、理智,甚至停下來想一想,別出現衝動的反應,並給孩子清楚、明確的說明,如果選擇不合作,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他強調,切忌給孩子下最後通牒,因為那是無效的命令,也只會帶來更多的衝突。

柯慧貞表示,家長以為孩子逐漸長大,自然就學會負責任,這是錯誤的觀念;父母應刻意透過塑造的方式,讓孩子從小就認識「責任」,並進一步學習「負責任」。

由美國心理醫師克勞德(Henry Cloud)與湯森德(John Townsend)合著的《為孩子立界線》一書中提到,許多兒童及青少年的行為及心理情緒問題,說穿了就是怎麼在孩子心中畫出「界線」(boundary);

適當的界線能幫助孩子區分生活中什麼事該由自己負責,什麼不是。知道界線存在的孩子較懂得尊重別人,也較能負責、自主

從具體行為中,讓孩子認識責任

《為孩子立界線》中建議以「教導」、「榜樣」以及「協助孩子將界線化為己有」來培養孩子負責任,這與柯慧貞所建議的方式幾乎不謀而合。

柯慧貞指出,「負責任」或「責任感」對7至15歲的孩子來說「太抽象」,即使不斷灌輸這樣的觀念,也不見得會達到家長所期待看到的效果,必須先把「負責任」轉換成具體行為。

例如:[hidepost=1]每天把功課都做完、把自己的床鋪整理好、吃完東西要洗碗等[/hidepost],父母教導孩子完成這些行為就是負責任的表現時,才有助於年幼的孩子去實際體會「什麼是負責任?」

除了家庭外,學校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常接觸的場域,在學校擔任幹部時該做到哪些事?

認真對待班上的活動,盡心盡力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

柯慧貞指出,透過孩子最熟悉的場所以及事物,逐漸去清楚定義「什麼是責任」後,才透過不同方式去建構孩子對這抽象名詞的基本概念。

用立即口頭獎勵,強化正確行為

接下來該如何強化這些行為呢?

每天起床後,不用媽媽整理,就能自己主動把書包裡面的東西準備好、每天寫完作業、在學校完成老師交代的清潔工作等,透過具體行為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大人眼中的「負責任」,並以「獎勵」來強化孩子願意去達成。

柯慧貞分析,獎勵以口頭讚美比物質獎勵更好。

譬如:[hidepost=1]「媽媽很欣賞你這個行為,為你的行為鼓掌」或「小傑是很有責任感的孩子」[/hidepost],以最立即的方式,將孩子值得鼓勵的行為與責任感作連結,讓15歲以下的孩子清楚的知道,他的行為被認可,而且被稱讚是「有責任感」。

遇到孩子已經養成不負責任的壞習慣,甚至推卸責任時該怎麼辦?

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副教授楊碧桃建議,先讓孩子知道不負責任的後果會是什麼,並徹底的執行。

「孩子其實會分辨父母說的話,哪些是真的!哪些只是說說罷了。」

因此如果父母真的採取行動,讓後果付諸實現,就能逐漸將孩子不負責任的壞習慣改善。

標準先別訂太高,才容易做到

柯慧貞也建議,對父母來說,還有個小秘訣,標準一開始不要訂太高,孩子稍微努力就能表現,一旦達成就立即給予鼓勵,並逐漸的提高複雜度,甚至慢慢升高標準,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為了取得父母肯定的眼神與讚美,而逐漸把負責任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她強調,父母能說到做到,自然能讓孩子也學到相同習慣。

但獎品絕對不是好的獎勵,現代父母過度呵護下一代,很容易答應給予物質上的滿足,物質的獎勵可能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誤以為做到什麼樣的成績,就會有很棒的獎品,對於日後的人格塑造可能會出現偏差。

最忌罵完孩子,又幫他把事做完

柯慧貞強調,教導的過程中,現代的父母親很常犯一個通病,「罵完孩子的同時,又擔心孩子無法如期完成作業,直接加快腳步幫孩子完成。」等於是間接鼓勵孩子「不負責」,會讓孩子產生「即使作業寫不完,父母也會幫忙完成」的錯覺。

以李安娜為例,跟女兒薇薇妥協後,達成要朝著音樂路前進的共識,但如果依舊嘮叨孩子的練習狀況,甚至強制規定每日練習時間,等於是白費當時說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約定。

父母避免時時緊盯、嘮叨,而是站在一個陪伴者的角色,在一旁提醒指點,並適時的給予鼓勵,讓李安娜的女兒能藉由自己的能力完成,如願走上音樂路,所獲得的成就感等於是給她最好的獎勵。

另一方面,父母必須幫孩子尋找「榜樣」,也可稱為「身教」,讓孩子有一個模仿的對象,閱讀偉人傳記、學校選模範生等,這些都是樹立楷模,並成為孩子效法的對象。也可以請老師公開表揚同學或自己孩子在責任感方面的進步表現。

楊碧桃提醒父母親,「你無法訓練孩子你所沒有的東西」,並引用《為孩子立界線》一書中所談到的論點,不要對孩子「說出」界線,而是要「做出」界線的榜樣。

「父母身為孩子的榜樣不只在『扮演父母角色時』,任何時候,孩子都不斷的在觀察,」楊碧桃表示,常會發現,孩子表現出與父母類似行為時,並不是父母所「教」的行為,而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習慣。

譬如父母上班準不準時、言談中對工作的態度,其實都在不經易之間成了孩子模仿的對象。

透過團體活動過程,內化責任感

「內化」是塑造負責任行為的最後階段,柯慧貞指出,最近幾年在校園裡流行的「服務學習」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像是童軍活動也是如此,必須經由一群人共同承擔,並完成任務,參與過程當中就會有分工與責任感的問題。

除了做好分內工作外,還有各種突發的挑戰需要克服,這些過程中,孩子們就學習到責任感的重要性,對自己的工作要負起完全責任,避免拖累團隊。

柯慧貞說,其實將責任感內化,就是將過去視覺所看到的模範,透過時間的累積逐漸成為「理想我」的過程,將負責任轉換成「核心價值」,成為孩子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換句話說,不會因為沒有得到獎賞,就不去做。

克勞德湯森德在書中也勉勵天下父母親:「作父母是個暫時的工作,當孩子在你照顧下成長時,你已經投注了受託人的力量,等他逐漸能夠負起責任時,你應該把他生命的韁繩交給他。」

如果您喜歡部落格的文章,歡迎您多多利用【Email訂閱最新文章】

* 加入我的噗浪

最後提醒大家, 在網路虛擬空間中, 最重視的是禮貌與彼此的尊重. 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且值得推廣引用, 請按【funP推推王】, 切勿直接複製流傳喔.

臉書留言

留言

作者

吳老師

兒童理財課程、OH卡金錢藍圖卡個人諮商、中英文親子讀經班、父母成長課程「星期一的一堂課」 http://思考致富.com

3 thoughts on “爸媽必學的5大教養觀念”

迴響已被關閉。